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建筑引領碳中和新潮流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綠色建筑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工作、居住、活動空間,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
環境友好的建筑材料
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和能源,同時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而木材作為建筑材料,無需人類投入能量就可再生。有調查顯示,每立方米樹木生長吸收二氧化碳1噸,釋放氧氣0.75噸 。與之相對,每生產1噸鋼鐵會釋放二氧化碳1.6噸;生產1噸水泥則釋放二氧化碳0.8噸。
除此以外,木材作為建筑材料還更為節能,依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各行業能源消費情況數據,一噸鋼生產需要3,780千瓦電力,而每噸木材僅需453千瓦。相同單位材料的加工能耗,木材、水泥、鋼鐵、鋁的比值為1:5:191:791。因此,木結構建筑無論是材料生產加工的能耗,還是生產結束后產生的碳排放,均遠低于鋼結構、混凝土結構及其他建筑形式,具有極其出色的環保優勢。
低碳環保的居住體驗
木材作為一種多孔性材料,導熱系數非常低,能夠很好的防止某些關鍵部位的熱橋效應。有研究表明,木材的保溫性能是鋼材的400倍,是混凝土的16倍,150毫米厚的木結構墻體保溫性能相當于610毫米厚的磚墻。綜合計算,木結構建筑能夠比普通磚混結構建筑節能40%以上。
昆侖綠建累計建成木結構建筑面積180萬平方米,平均每年節約810萬度電(以每平米節約45度/年計算),相當于葛洲壩發電站3天的發電量。
▲昆侖綠建與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樓
促進森林的可持續發展
樹木生長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會隨著樹木的生長而減少。在無人管理的森林,存儲在樹木根莖和枝葉里的碳會隨著樹木的死亡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重新釋放出來。
在歐美、日本等木結構建筑占主導地位的國家,現代木結構建筑已經發展到了相對成熟、完善的階段。木結構的大量應用促進了他們對森林資源循環使用的研究,并逐漸形成了成熟的森林管理體系。
因此,通過科學管理森林和合理使用木材,發展現代木結構建筑并不會破壞森林資源,甚至能夠通過科學合理的使用實現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并為建筑提供永續存留的可再生資源。
▲由加拿大援建的國內第一所全木結構建筑小學——都江堰市向峨小學
引領碳中和的新未來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建設“美麗中國”,中國向國內外展示了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目標。2020年,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2060年前努力實現碳中和。作為全社會的能耗大戶,建筑業將采用排放較少二氧化碳的建筑材料和改善建筑物整個生命周期的性能作為整體降碳的重要措施。至此,我國將“綠色之路”提升到了百年發展大計中,為木結構建筑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未來,昆侖綠建將繼續致力木結構建筑的生產和節能技術的研發,減少建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建設共同的綠色家園。